2024年10月24日下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援藏援疆座谈会在岩土楼201会议室召开。地下系长期以来积极服务地方、服务西部,自2008年以来,石振明、李晓军、赵程、马险峰、黄昕等老师先后奔赴祖国边陲投身援藏援疆事业,另有钱建固、贾敏才等老师参与短期援疆,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奉献。本次座谈会特邀他们为地下系师生讲述援藏援疆期间的工作经历,分享收获与体会。座谈会由系党总支书记陈建峰主持,共有60多位师生和退休支部教师出席了座谈会。石振明老师首先分享了他的援藏援疆工作经历。他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前往西藏自治区建设厅,挂职副厅长职务。援藏期间,他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并多次下乡调研、扶贫,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和城镇乡村,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增长了阅历、开拓了思路,并提升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规矩意识。他说援藏经历尽管对家庭和对身体有点影响,但对工作和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他鼓励年轻人积极援藏援疆援边,为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多作贡献。他还介绍了西藏的地质构造、自然风光和风俗文化,让大家感受到
10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大讲堂第十六期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受邀以“从人类智慧到工程系统智慧——数字化助力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专题讲座。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驻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宋寒松,副部长姜万荣,原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出席,副部长秦海翔主持讲座。朱合华深入分析了古今中外智慧观的演变,从韧性、智能、绿色、人文品质四个方面阐述了工程智慧的内涵,梳理了智慧工程系统模型的构建思路,结合智慧隧道和智慧城市交通应用案例,分析了智慧工程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支撑技术,讲解了基础设施数字底座开发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智慧工程系统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秦海翔指出,城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要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好智慧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数字化、智慧化赋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期大讲堂以“现场会议+视频会议”形
暨第一届智慧基础设施学术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2024年5月19日,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智慧基础设施学术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文灏,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冯守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技术总顾问郑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金键,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张继贤,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马新龙,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汪双杰,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主任顾锡新等领导、嘉宾及各平台单位代表近300人参会。会议由同济大学教授、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执行秘书长闫治国主持。大会现场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1日21时58分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8岁。3月7日上午,孙钧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孙钧先生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通过中国科学院转达对孙钧先生去世的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蔡奇、丁薛祥、李干杰、陈吉宁、丁仲礼、温家宝、张德江、吴官正、刘鹤、万钢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圈、花篮等形式,表示哀悼和慰问。怀进鹏、侯建国、周祖翼、龚正、龚学平、蒋以任、陈杰、钟志华、常进、杨卫、冯正霖、吴启迪、张为、李政、解冬、马春雷、冯国勤、陈桦、陈铁迪、李昕、王平、沈炜、周亚明、刘千伟、杨贤金、方守恩、郑庆华、周家伦、裴钢、王建云、李永盛、陈以一等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同济大学领导、老领导,以及刘新垣、宋振骐、陶文铨、陈祖煜、陈云敏、何雅玲、彭建兵、赵阳升、徐世烺、何满潮、李杰、钱七虎、谢礼立、王思敬、项海帆、卢耀如、郑颖人、李焯芬、梁文灏、钮新强、任辉启、陈湘生、吕西林、杜彦良、冯夏庭、朱合华、王明洋
讣 告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1日21时58分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8岁。孙钧先生1926年10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结构学组,1949年6月-9月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短期政治培训班学习,1949-1951年先后在上海华东航空处和公共房屋管理处工作,1951-195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2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后在同济大学任教。曾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务长、结构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专家委员会土建学科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土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孙钧先生长期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在岩土流变力学、地下
同济大学庄晓莹教授关于《multi-connecte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solid mechanics and surgery theory》的论文发展了原创性工作,经评委会评议决定授予计算力学2023年巴特研究奖(bathe award 2023)。k.j. bathe award是计算力学工程领域最佳青年研究者论文奖,该奖项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klaus-jürgen bathe命名。bathe教授是国际计算力学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著名的非线性多场耦合adina软件的创始人。庄晓莹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土木工程先进材料与多尺度力学,她开发了许多创新和稳健的数值方法,包括水平集方法、单位分解法(如无网格法、xfem、虚拟节点法和有限覆盖法)、多尺度方法、相场模型和误差驱动的自适应方法。她将创新的数值方法应用于土木工程、固体物理与材料科学中的复杂问题。将上述方法用于求解处理耦合(流固、热力、热流固和电力)问题、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量化以及反问题和优化过程等。先后获得由洪堡基金会资助的sofja kovalevskaja奖(2015,165万欧元),莱布尼
暨第十七届“孙钧讲座”在同济大学成功召开在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委会、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上海市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专委会、上海市地质学会岩土与地下工程专委会及“孙钧讲座基金”理事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承办的“2023年上海市岩土及地下工程学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孙钧讲座”于2023年12月1日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成功召开,来自业主、设计、施工、勘察和高校等共计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邀请了22个报告,包括:“孙钧讲座”、3个特邀报告和18个邀请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朱合华;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袁勇;上海市地质学会何招智秘书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卫东;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史玉金;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刘艳滨;上海市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专委会主任田海洋;上海市地质学会岩土与地下工程专委会主任梁志荣;上
2023年9月15日至17日,第五届国际非饱和土力学与废物处置学术研讨会(unsat-waste 2023)在我校逸夫楼召开。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刘羽处长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席同济大学陈永贵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由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废物处置专业委员会(c36)、国际土壤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issmge)非饱和土专业委员会(tc 106)、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isrm)放射性废物处置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地下废物处置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同济大学与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共同承办。法国路桥大学navier实验室岩土中心(cermes)主任崔玉军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济大学叶为民教授任组织委员会主席。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0余篇,其中优秀论文由《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或《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专